BOB半岛·体育(中國)官方网站-Best Platform
    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 正文
    公司新闻

    充分发挥“四史”宣传教育的凝魂聚力作用

    2021-10-08 16:40:00   来源:重庆日报    浏览次数: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强调,要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普及党史知识,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开展“四史”宣传教育,使人民群众通过了解中国共产党为国家和民族作出的伟大贡献形成对党的初心宗旨的认同,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用党的理论成果和伟大精神武装激励人民群众,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为此,要以正确历史观引导人民群众,以丰富的活动感染人民群众,以互联网平台吸引人民群众,充分发挥“四史”宣传教育在全社会的凝魂聚力作用。

    以正确的历史观引导人民群众。历史观是人们关于历史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正确历史观是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回顾过去、总结历史规律,展望未来、把握历史前进大势。正确的历史观可以引导人民群众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从历史中看到当前的发展方向与前景,自觉按照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去办事。在“四史”宣传教育活动中,要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通过正确的历史观引导人民群众准确把握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要引导人民群众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要引导人民群众明确历史发展不是一条直线,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的成就和正面经验是主要的,但也要郑重对待发展过程中的错误,正确认识并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要引导人民群众从党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从历史发展规律和时代进步潮流中得到启迪,增强历史自觉和奋斗自觉,不断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推向前进。

    以丰富的活动感染人民群众。在全社会开展“四史”宣传教育这一要求落实在具体实践中,就是要依据受众特点与心理,注重方式方法创新,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各项任务。丰富活动形式与载体,破除照本宣科式说教。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读书学史、基层宣讲、学习体验、致敬革命先烈、学习先进模范、红色家风传承、全民国防教育和群众性文化等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多样化地展示“四史”内容,使“四史”宣传教育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工作与生活,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弄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基本道理。要细分宣传教育受众,实现知识精准传播。在开展活动前明确受众群体,根据受众的年龄层次、文化水平、工作性质及生活环境等特点,选择通俗易懂、接受度高、感染力强的活动形式,增加人民群众在获得知识时的趣味性,提高其参与活动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实现宣传教育效果最优化。用好党的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要善于利用红色资源这一生动教材,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内涵,合理开发利用红色阵地,创新转化红色文化,传承发扬红色精神,进而不断丰富“四史”宣传教育的阵地、载体与内容,提升人民群众的学习体验与思想感悟。

    以互联网平台吸引人民群众。媒介技术的迭代不断更新着信息传播格局,互联网平台已成为人民群众不可或缺的生活空间,要拓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广度、力度、深度,既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线下宣传教育活动,也需要将“四史”宣传教育搬上互联网。突破时空局限,拓展传播边界。要依托新技术,建立网上纪念馆、革命遗址、博物馆和史料数据库等,增加人民群众知识获取与学习的便利性;用VR等技术模拟历史场景,生动重现历史事件,讲活红色故事,让体验者身临其境感受红色历史。打造融媒体矩阵,拓展传播载体。要大力支持、鼓励将“四史”知识通过图解、音频、视频、动画、H5等形式生动呈现,通过微博、微信、微视联动带来的微电影、微直播、微视频、微动漫等,借助算法技术进行定期定向推送,以适应网民碎片化轻阅读习惯。运用议程设置,促进上下联动。要增强主动意识,通过新媒体平台策划设置互动话题、互动专栏,引导宣传教育过程中不同舆论场域的相互交流与内部互动,实现线上线下联动,营造浓厚的宣传教育氛围,使人民群众将“四史”中苦难辉煌的过去、日新月异的现在、光明宏大的未来串联起来,自觉将学习的热情转化为在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的实际行动。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效果及其优化研究”(19CKS030)成果]

    (作者单位: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市委党校分中心)

    上一篇:在“四史”大视野中坚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自信 下一篇:最后一页